和孙子学,还能升职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?

2020-06-24 08:02:19 和讯名家 

 

  《孙子兵法》能用来求职找工作?能用来升职加薪?能用来创业做决策?还能用来做组织调整和内部管理?

  那是不是靠这本书,还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,从此走上人生巅峰?

  虽然我读书少,但也不要把我当一颗随意被人摆弄的韭菜。

  一本兵法书,被吹成职场创业管理全能之书,以上,是不是你内心疯狂输出的吐槽弹幕?

  没错,《孙子兵法》这本书,确实无法直接给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手把手教程,相信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本书有此功效。

  但,今天还是要隆重向大家介绍这本跟成事谋略密切相关的“奇书”。

  《孙子兵法》这本书并不是很厚,大概有6000多字,一共有十三篇,但,翻开《孙子兵法》这本书,你就会发现,这本兵书里满篇写的都是“成事”这两个字。

  什么叫成事?成事是不是就是成功了?

  当然不是,成功是终极结果,每一个成功都由无数成事堆积起来的。一个人只有不断的成事,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突出,才能为最后的成功奠定基础。历代王朝更迭,新帝国的开创者,都要从细微处的一点点成事开始,才能登上人生巅峰,唐宗宋祖,都是如此。如果没有一次次成事的积淀,那成功只能是一纸空谈。每一个人的成功是不一样的,我们无法复制。

  但是,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们的成事之法。

  01

  一部传递“慎战”的兵书

  首先要强调一点,《孙子兵法》虽是一部兵书,但最核心的价值观却不是让“求战”,而是让“慎战”。

  如何才算是“慎战”呢?

  就是说别着急去打仗,而是要想明白了,再去打,要先胜后战。要在作战之前,先好好分析、谋划,看看我方能不能获胜,如果占据的有利条件多,能获胜的主客观条件都具备,那我方就能胜。反之亦然。

  如果啥也不知道,啥也不算计,就去贸然开战,那么,失败是迟早的事儿。所以,先想清楚了,谁胜谁负自然一目了然。

  这不就是“想得透,才能打得透”吗?脑子是糊涂的,就成了为了战争而战争,很多人把战胜对手当成了一道作文题,其实这是一道逻辑题,先干什么很重要。

  那么,要干什么呢?

  《孙子兵法》上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论,就是“五事七计”,“五事”就是“道天地将法”(拔取“五事七计”篇,解释一波);“七计”就是“主孰有道?将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令孰行?兵众孰强?士卒孰练?赏罚孰明?”这个“七计”就是对“五事”的一个补充说明。

  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这个“五事七计”,你就会发现,他其实与我们现在管理学上经常用到的“SWOT分析法”非常类似。

  S、W分别指企业内部的优势(Strengths)和劣势(Weaknesses),O、T分别表示企业外部的机会(Opportunity)和威胁(Threats)。如果“SWOT分析法”整体来看,其实就是一个企业“能够做的事儿”和“可能做的事儿”之间的有机结合。

  现代的“SWOT分析法”其实就是让我们去“知己知彼”,这又用到了《孙子兵法》中的一个概念,说白了就是认清现实,同时认识你自己。

  02

  《孙子兵法》之包你赢

  商战中,职场里,博弈对垒如何不败?

  万事无难事,只要肯放弃?

  当然不是!

  我们现在总说博弈论,其实这就是一个互相算计的问题,《孙子兵法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方法论,就比如说在【地形篇】里,孙武给我们讲了“地有六形”,说的是六种自然地形,分别是“通形”“挂形”“支形”“隘形”“险形”“远形”6种,我们就给大家举其中一个“支形”举个例子,什么叫“支形”?

  “我出而不利,彼出而不利,曰支。”顾名思义,就是说敌我两方在一个地方僵持住了,支在那儿了,谁先动谁倒霉。举个例子,两军隔河对峙,谁先进攻,都得渡河吧,你这边一渡河,对方就趁着你渡河的时候进攻你,你说难受不难受。所以说,谁先进攻谁处于劣势。那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破局呢?孙武说:“支形者,敌虽利我,我无出也,引而去之,令敌半出而击之,利。”

  就是说遇到这种僵持的局面,敌人哪怕利诱我,我也不出击,不搭理他这茬儿。而且还转头引兵离开,敌人如果不来追击就算了。敌人一旦追击,我们就回头埋伏他们。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楚国交战,晋军的主帅叫阳处父,楚军的主帅叫子上,两国在泜[zhī]水对峙。

  后来晋军的粮草马上要用完了,想退兵,但晋军的统帅阳处父却有两个顾虑,一是怕退兵时楚军乘机进攻;二是怕退兵给人落下临阵退缩的话柄。

  于是就想了一计,他派人去楚军那边对子上说:“你若想和我决战,我就退后一舍,让你渡河列阵,咱们赶紧决战;你若不想渡河,那就让我一舍之地,使我渡河列阵。不然这样相持下去,劳民伤财,对谁也没有好处。”

  子上觉得说得有道理,就想渡河列阵,但随行的参谋就说:“晋人不讲信用,如果乘我们半渡而击之,不就惨了嘛,不如让他们渡河列阵。”于是子上让楚军后退了一舍,等待晋军渡河。但阳处父等楚军一退,就故意宣扬说:“楚军不敢与晋军决战了,已准备逃跑了。”随后直接率军回国了。

  你看这事儿多有意思,双方都学过兵法,但兵法是死的,人是活的,如何灵活运用兵法是个大学问。

  另外,在战场上,对战双方的将领一般都不会是无能之辈,多多少少懂些兵法,还拿两军在河边对峙来说事儿,你知道要等对方“半渡而击之”,我也知道如果看见对方“远水而陈”(在离河边比较远的地方列阵),就不要过河,小心被“半渡而击之”。但是,凡事儿也不是绝对,这就是一个军事心理学的问题。双方将领互相博弈,比如我不想打,就故意“远水而陈”,那你是渡河还是不渡河?这个事儿就特别有意思。给大家举两个例子,一个是刘备的例子。

  当年蜀魏相争,刘备在一次战斗中大败曹军,随后乘胜追击曹军到了汉水边。第二天,刘备就准备渡河进攻曹军了。曹军这边的将领纷纷觉得自己这边寡不敌众,应该依水为阵抵抗蜀军。唯有郭淮不同意,他说:“依水为阵这就是向敌人示弱,反而会让刘备看出我们的虚实。不如撤离岸边,在远处设阵,这样刘备就看不出我们的深浅了。”

  于是,曹军在远离岸边的地方列阵以待。这么一来反而让刘备拿不定主意了,刘备也是熟读兵法的“老江湖”,一看这种情况,就觉得郭淮肯定还有后手,就不敢过河了。结果,郭淮在与刘备的博弈中更胜一筹,赌赢了。

  同样是渡河,还有一个例子,说的是唐朝刚建立的时候,也就是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十二月,窦建德率10万大军进攻幽州(今天津蓟县),幽州的守将是薛万均和罗艺。

  正当罗艺准备出城交战时,薛万均提了一个建议说:“幽州兵少,寡不敌众,如果出城迎战,必败无疑,应当以计取之。不如先令羸兵弱马阻水背城布阵,引诱窦建德渡河来战,您再率精兵数百在城侧埋伏。等窦建德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,您再出击,一定能大败敌军。”罗艺依照薛万均的计策行事,窦建德果然渡河来战,在其半渡之时,罗艺率军出击,果然大破窦建德。

  虽然这两个例子都讲了渡河作战的问题,但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,这其实就是我们开始说的,同样的一件事儿,同样一个兵法,放在不同人身上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。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,这其实就是一个双方将领博弈的过程。

  放在现在不就是在博弈论中的“斗鸡博弈”吗?

  我们看电影常常会看到骑士决斗的镜头:两名骑士身披盔甲,手持长枪,骑着战马向对方冲撞过去。

  这种时候,第一个眨眼或者转向的人不仅会失去比赛,而且会有生命危险;但如果两个人都没有转向,那么最终他们就会撞到一起。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他们沿直线前行,对手将因为惧怕而放弃,但如果双方都坚持,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  这样的博弈就被称为“斗鸡博弈”。

  在“斗鸡博弈”中有两个选择:敌进我退和敌退我进。哪一方前进,不是由双方的主观愿望决定的,而是由双方的实力预测决定的。当双方都无法完全预测彼此实力的强弱时,就需要经过反复的试探,甚至是激烈的争斗后才能做出选择。

  所以,真正赢得博弈的人未必是真正勇猛的人,只需将更加“勇猛”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即可。

  03

  《孙子兵法》中的放权艺术

  我们现在总说领导要放权,领导要赋权,为什么啊?

  放了权之后,员工就可以实现加班了——想在家里加班就加班,想随时熬夜干活就熬夜!

  《孙子兵法》上就说了:“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: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[mí]军。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,是谓乱军引胜。”(就是说国君干预军事行动的三种方式:不了解战场的形势,却要瞎指挥军队,军队不能进攻的时候,他非要让军队出击;军队需要进攻的时候,他却非逼着将领马上撤退,这种情况就叫“縻军”。不懂得军队的事务,却要干预军队的管理,这就会使将士们陷入无所适从的迷惑状态。不了解权谋、兵法,却非要亲自统帅军队作战,这样必然会让手下的将军不知所措。君主总想着随时随地掌控将领,最后只会导致三军惶惑不安,这种情况下,敌国必然会趁乱入侵。这就是所谓的搞乱自己的军队,把敌人引来,最后还让敌人取胜。)

 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,唐朝的“安史之乱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当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,一路势如破竹,打到了潼关。我们都知道唐朝的都城在长安,而潼关就是长安的门户,也是去往长安的必经之路。安禄山只要能攻下潼关,就能一路畅通无阻地拿下长安了。所以,作为从关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最后一道关口,潼关的地位不亚于明清时期山海关对于北京的重要性。

  安禄山打到潼关的消息让整个长安城都骚乱了起来,唐玄宗为了应对叛军,起用了因病在家休养的名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,让他领兵20万,镇守潼关。潼关这个地方地形险要,易守难攻。哥舒翰进驻潼关后,立即加固城防,深沟高垒,闭关固守。安禄山的大军就这么被哥舒翰在潼关前挡了好几个月。我们都知道,一般叛乱讲究个速战速决,在整个国家机器反应过来之前就终结掉这个国家的首脑。一旦叛军陷入持久战,往往离失败就不远了。

  这安禄山一看军队一时半会儿攻不破潼关,也着急啊。便命手下将老弱病残的士兵放到阵前,把精锐部队隐藏起来,想要引诱哥舒翰放弃固守潼关天险,出城一战。

  但哥舒翰是个“老油条”啊,一辈子不知道打了多少仗,怎么可能被这点儿小伎俩迷惑,依然坚守不出。但是,没过多久唐玄宗也得到了前线的战报,说叛军在潼关的兵力“不满四千,皆赢弱无备”的情报。于是,急于平定叛乱的唐玄宗就派使者让哥舒翰出兵,灭掉叛军,同时收复之前的失地。

  哥舒翰在前线打仗,当然知道叛军兵力有多强大,哪儿有这么轻易就能打赢的。于是,立即上书唐玄宗,说:“安禄山久经战事,也是一名老将了,现在他起兵叛乱,不会不做好万全的准备的。您现在看到的四千羸弱之师,只是他引诱我们出城跟他决战的幌子。我们一旦出击,正好中计,万万不可如此鲁莽啊。”

  接着,哥舒翰又说:“叛军现在远道而来,就是想要速战速决,我们现在凭借潼关天险,只需要坚守不出,就能打乱叛军的布局。等时间一长,叛军内部必然发生动乱,届时,我们再大举反攻,叛乱可平啊!”

  但是,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却对唐玄宗说:“哥舒翰这样按兵不动,白白浪费大量银粮,而且还会错失收复洛阳的良机啊。”

  这时的唐玄宗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思路清晰、善于决断的明主了,几十年的太平盛世早就让他烂到了根子里。再加上身边小人的诱导,唐玄宗便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,连续派遣使者催促哥舒翰出战。

  哥舒翰扛不住压力,只能出战。出关当天哥舒翰是哭着离开了,果然,唐军在灵宝西原被安禄山的军队杀了个全军覆没,随后潼关很快沦陷,哥舒翰也被俘虏了。至此,从潼关到长安城一路上政府军再无险可守,唐玄宗也只得仓皇西逃入蜀。

  所以说,身为管理者,你要是不懂得放权、赋权,最后就相当于把自己手下的手脚都捆起来,然后再让他们上台打擂,这不是妥妥地“猪队友”吗?

  如果我们从君主的角度看,这是赋权和放权的一个问题,那从将领的角度看就是一个“向上管理领导”的问题了。君主可以不动军事,但是将领却不可以不懂政治。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,就说当年帮着嬴政灭掉六国的王翦,这个人就很有智慧。

  嬴政交给他六七十万的大军,让他去灭六国,王翦自己也知道,手里握着这么多兵,上面不放心。于是,今天跟领导要块儿地,明天又让人去盖个房子,后天再申请两个姬妾。他为什么这么做,不就是为了让上面放心吗?意思是说我求个宅子,求块儿田地,求个美人,就是想过“老婆孩子热炕头”的日子,胸中无大志,您就放心吧。

  这些不都是管理学上的智慧嘛,不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元规则吗?这些规则不管是在古代、现代还是未来,其实都是可以用得到的。

  以上其实只是我们这个系列中很小的一部分。

  我们这次对《孙子兵法》的拆解,直接摒弃了原本按顺序拆解的刻板模式,而是将十三篇兵书打散后进行重组,总结出了五大板块,分别是:成事·谋事篇、成事·谋势篇、成事·谋人篇、成事·谋情篇、成事·谋术篇。

  “谋事”说的就是在打仗前,你要想什么,你要准备什么。对应到职场其实就是做决定前需要考虑什么。

  “谋势”呢?就是两军对垒,两边都要尽可能利用周边的条件让自己取得更大的优势。我们现在在职场不也是一样吗?只有合理利用好身边的每一点优势,规避或者弥补每一个劣势,才能给自己造一个晋升的大势。啥叫“大势所趋”,就是通过做好小细节,去营造大趋势。

  “谋人”这篇包含两个方面,一个是如何建设更好的自己;另一个是如何识人、用人。

  “谋情”就是告诉大家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,观察周围人的情绪,调动其他人的情绪。最终我们会发现,只有弄懂“人性”才是大赢家。

  最后就是“谋术”了,一场战争想到打赢了,除了要赢在战略层面,还要赢在战术层面。战略是方向、是方法论,战术是手段、是执行力。“谋术”篇的宗旨就是教给大家如何在困境中破局的方法,真正实现思想上的升维,与战术上的降维打击。

  本文为盒饭财经原创,转载联系邮箱:yaoyun@jjld.cn,侵权必究!本账号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签约账号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
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盒饭财经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(责任编辑:季丽亚 HN003)
看全文
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
提 交还可输入500

最新评论

查看剩下100条评论

热门阅读

    和讯特稿

      推荐阅读

       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

        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