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156万年薪毕业生犀利吐槽,说出了一个超级大短板……

2020-08-07 07:30:00 和讯名家 

  作者| 猫哥

  来源| 大猫财经(ID:caimao_shuangquan)

  01

  前几天一个女生的高考志愿,让全国人民吵翻天了。

  今年高考,湖南有个叫钟芳蓉的女孩考了676分。对父母在外打工、从六年级就开始在校寄宿的她来说,全省第四的排名真得不容易,足够让她在心仪的学校专业就读——北大考古专业。

  按照她的说法,自己的选择是受了樊锦诗先生的影响。在考古学界,樊锦诗可是一位响当当的大牛,老人家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文物保护工作,当真称得上是“心系敦煌四十载,风雨无阻”。

  在很多人眼里,籍籍无名的寒门子弟通过高考实现了梦想、跟偶像走上了相同的人生道路,在这个理想主义式微的大时代里,这算是一段了不起的佳话了。

  但这样的童话故事显然感动不了所有人,微博上更多的人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惋惜——对寒门子弟来说,考上热门专业、将来多赚钱补贴家用,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
  这话倒也没错,先不说这个专业有多晦涩,最起码跟热门的计算机和金融相比,未来就业后工资的上下限都低了不少——理想虽美,可它毕竟不赚钱啊!

  况且现今已不同于樊先生那个年代,社会资源少了、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,在国内学习冷门专业、文史哲考古的学生,要是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、社会关系支撑,真是得慎重考虑出路。

  知乎上还有网友扒出了一件旧事,前几年也有个北大古生物系女生因为冷门专业被顶上热搜,这个古生物专业比考古还冷门,整个专业只有她一个人。

  说起来,这位同学当年得到的赞誉也不算少——“年轻时就该追求梦想,不要在乎钱”。然而她显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早早就转行人工智能领域去了亚马逊。

  02

  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。

  那些劝人一心向“钱”的人,其实也没什么大错,毕竟,这是这些年的主旋律。

  别说考古了,正儿八经的理工科研系统里的“大坑”也不少。

  2018年的时候,航天系统就闹出过这么一件荒唐事。当时西安一个研究所的设计师被民企花大价钱挖走了,据说跳槽后年薪直接翻了好几倍;

  不过这倒是碰了所里领导的逆鳞:要是手底下的人都扛不住糖衣炮弹跑了,队伍岂不是不好带了?不能让他痛痛快快得离职,还给人家扣上了个“影响登月工程”的大帽子。

  前段时间,合肥的一个核能研究所又爆出了90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的大新闻。

  虽说在院方的通报里,这些博士起步、履历不俗的中青年学者都是“自愿离职”,但一下子走了一半研究人员,实在也是说不过去——

  在事后网上的诸多爆料中,矛头指向了被诟病已久的科研人员待遇。压力大、待遇差,科研院所还得花精力维护人际关系,双休基本是梦想,想心态平衡确实是挺难的。

  无论是航天系统还是核能研究所,一个是未来星辰大海的技术保障,一个是涉及国土安全的大国重器,绝对是被呵护在手心的宝贝疙瘩。这两个领域要是都留不住人了,剩下的那些可怎么办?

  如果选对了研究方向也还好,转去企业也能拿到不错的收入。但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,根据2018年的数据,中国科学院下面的105个研究所涵盖理工、社科的方方面面,能赚钱的真就不多。

  在以科研成果为考察对象的科研单位,写不出论文就甭想晋级,要是熬到40岁还评不上副研究员就全白搭,一个月拿到手不到一万,可能还不如部分快递小哥赚得多。

  就算科学家们能无视物质诱惑,可还是无法避免很多现实问题,老人看病、孩子读书、衣食住行、柴米油盐,处处都是花钱的地方——一边是年薪几万,另一边是年薪百万,你怎么选?

  所以这几年在知乎上,也有不少大V专门活跃在生物、化学、环境、材料等专业的回答下面,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,孜孜不倦地对后辈们做着“劝退”的义务工作。

  这个真不怪大家现实。

  因为现实里,压力确实是太大了。这两天华为招了几个毕业生,薪水把很多人震到了,高的年薪200多万,低的也有一百多万,刚毕业就这么高薪水算是人生赢家了。这其中有个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姑娘叫姚婷,年薪156万,她就说的比较直接,“156万放在房价都要10万一平的深圳市来说,感觉也很难做些什么。”

  这么高薪水的人都在吐槽,那些在科研一线、拿着不高薪水的基层员工要想安心工作真是需要定力的,现在搞内循环,最大的推动力就是科技,如果一线科研人员都忧心忡忡,一心向钱看,本来该搞芯片的都去搞游戏了,那结果就真的很难说了。

  03

  这几年有个叫“ 内卷”的词特别火,啥意思呢?

  简单来说,就是指在不能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前提下,没有增量、只能在存量分配上做文章,最终大家都损失了,只有一小撮人赚了——

  一个孩子上辅导班,逼得大家都去上辅导班,最后入学名额没变、但开辅导班的赚了;

  一个人用软件抢票,逼得其他人也用抢票软件,最后票没有变多、但开发软件的赚了。

  就像近几年这样,互联网崛起就转行程序员、直播火了就又一窝蜂去开直播、短视频风口来了就都去拍短视频和段子,风口一个接着一个,可除了少数幸运儿,大部分人赚到的钱反而变少了。

  人的本质都是趋利避害的,总不能放着高薪不选而去为了梦想吃土吧?但在这种职业流动的趋势下,制造业、甚至连医学界都开始有人才断层了,说是“用工荒”一点都不夸张。

  前段时间,有个“硕士生送外卖”的新闻刷屏了。在一个涉及数家外卖平台骑手的调查中,大约有4%的骑手拥有大学本科文凭、1%的骑手拥有研究生学历,甚至还有少数骑手干脆就是博士,高学历外卖人员超过7万。

  是啊,与其每天都待在厂子里累死累活拿个三千五千,每个月能挣万八千的快递显然更有吸引力,这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吸纳效应是很惊人的——

  在饿了么300万名骑手中,有15%的外卖骑手是工人转型,占比最高;美团外卖在疫情期间新增的100万外卖骑手中,有27.2%来自制造业企业,同样是占比最高。

  二三十年前,“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”还是内地无数待业青年的第一选择,如今,到大城市送快递、送外卖,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。

  以至于一向以敢说敢喷著称的曹德旺都忍不住了:“当下年轻人宁愿去做物业保安、宁愿去送外卖,也不愿意去工厂了,这是目前国内制造业的困境,年轻人不能老是去送外卖!”

  04

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人口红利曾经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优势。

  靠着第一批农民工的推动,“世界工厂”在中国拔地而起。他们浩浩荡荡进城,进入各种铸造厂、纺织厂、装配流水线、建筑工地,撑起了广东、福建、江浙等省份制造业的半壁江山。

  但最近几年,制造业明显没那么吃香了。

  相比父辈,这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拔高了他们的职业选择标准,相比枯燥重复的流水线工人,近十年间迅速发展的生活服务业中的新兴岗位,确实是更吸引人——

  城中村拆迁户可以财务自由,房产中介可以财务自由,创业公司上市可以财务自由,早点买房可以财务自由,炒股买基金也可能财务自由,就连送个外卖都能月入过万,真是很难不动心啊。

  就拿之前很火的《大国工匠》来说,解决高铁连接器精密度的宁云展,铸造汽轮机叶片的毛正石,给航发做维修的孙红梅,还有靠肉眼“雕刻火药”、精度在0.2毫米的徐立平,论工资可能都拼不过一个当红的主播。

  以前穷的年代,因为缺乏物质资源,所以习惯讲精神和情怀,物质资源不够靠精神力量弥补,就算是有差距也习惯从精神和情怀上找原因,这也的确无可厚非;

  现在物质资源都比过去丰富得多了,整个2019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总投入为2.17万亿元,占GDP比重2.19%,钱是真的不缺了。

  咱们早就该从讲情怀和精神解决问题,过渡到砸钱、砸人解决问题了。况且历史上无数的实践已经证明,这样做远远比讲情怀好使——

  这年头光靠鼓励牺牲肯定不行,还是得用更市场化的办法,把人口红利变成工程师红利。在出海不畅、内循环大背景下,真不能都去搞互联网和金融啊。

  这里也请大家帮个忙,需要各位看官在每一次看完文章后,在文章尾端的右下角,点一下“在看”,每天只需点一下即可。这样,我的文章才会每天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中。您也不会遗漏可能的重要信息。欢迎各位将大猫财经加入“星标”。

  还有很多看官不方便点在看,原因我可以理解,这样我建议大家翻阅一下我前面的文章,一般翻阅8篇左右,这样我的公众号文章,就会在第一时间推送给您。

  撰文| 关雎

  头图| Ritomm

  排版| Seagull

  本文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特色内容

  戳图片,加入大猫财经哦~
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大猫财经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(责任编辑:李佳佳 HN153)
看全文
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
提 交还可输入500

最新评论

查看剩下100条评论

热门阅读

    和讯特稿

      推荐阅读

       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

        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