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底,我去了趟东北。
在零下20多度的哈尔滨,我走进了2019年。
哈尔滨雪乡
刺骨的寒冷让我的大脑异常清醒,我一边反思创业多年来的各种忧喜得失,一边也在思考35岁之后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。
回来后,终于想明白了很多事,写下“和解二重奏”:《2019:与自己和解》和《2019:与世界和解》。
最大的感悟: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接受世界的不完美,珍惜当下,向死而生。
所以这一年中,我把心目中“紧急且重要”的事排在最优先,而过去终日忙碌的大量“紧急但不重要”的工作,要么推迟,要么交给团队其他成员完成,我成了半个甩手掌柜。
具体来说,基本实现财务自由后,我意识到,具体理财知识上的进一步精进,对我来说已不再“紧急且重要”,不应该把时间精力都耗在这上面。
所以我不断对整个团队,尤其对理财专业度要求最高的社群(会员)服务部的小伙伴说:在理财实操知识上,你们的目标是未来一定要超越我,我不懂的地方,要反过来向你们求教,这才对。
我也把需要处理大量琐碎的理财实操知识/信息的文章,比如基金、转债、保险、消费、打新等,交给“钱宝贝”操刀。
我还需要精进的,是狭义理财知识和技巧之外,超越我所身处的城市、国家和时代限制,对真实世界建立起更宏大更深刻的认知体系。
这些认知,反过来会进一步提高我对理财更深层次的洞悉力,从而抓住一般人看不到的机会,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风险。
就像今年我出版的第四本同名图书,名叫《理财就是理生活》,slogan:这不仅是理财书,更是一本人生智慧书。
眼里只看到钱,只能赚到眼前的小钱,还得终日低头赶路,营营碌碌;
眼里能关注到钱背后的东西,才能看清前方的道路,真正收获财富人生。
因此,今年我的文风整体变得更平和,不再一味强调我的个人主观看法,而是更希望展示事物的方方面面,帮大家得出更加全面、客观的认识,有能力站在“敌人”的视角看问题。
哪怕在中医或香港这类火药桶问题的剖析上,我也秉承这个态度,给右派说说左派的想法,向左派指出右派的价值。
结果看完文章,经常会出现左派批我“低级红,高级黑”,右派也骂我跪舔的搞笑情况。毕竟,这个世界本就复杂多样,哪有什么非此即彼,非黑即白的事?小孩子才这么看问题。
其次,实现财务自由后,我决定把更多时间用来陪儿子。
孩子一眨眼功夫就长大了,这事拖不得,错过最佳的亲子陪伴关键期,后悔一辈子。
而为了能跟上儿子的认知水平,我学习了大量关于奥特曼的新知识,我甚至从奥特曼系列50多年起起伏伏的发展史中,感悟到了很多现代商业社会的运行法则,如果大家有兴趣,以后也可以专门码一篇
最后,抱着一颗向死而生的心,我加快了肉身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进度。
过去一年,我先后走访了26座城市:
大连、沈阳、长春、哈尔滨(详见《如何快速判断一座城市值不值得投资?》);
平壤、开城(详见《朝鲜真相》);
香港(详见《这座城市,你一定要来看一看》);
合肥(详见《买不起北上广深杭,中不溜秋的城市,能买吗?》);
郑州(详见《未来的北方明珠,不是大连,不是青岛,不是天津,而是…》);
石家庄(详见《真怕房子砸手里》);
太原(详见《转了一圈,还是最看好,这里的房子呀》);
北京(去过太多次,累觉不爱……)
南昌、长沙(详见《房子值不值得买(300785,股吧),主要就看这点》);
贵阳、昆明(详见《这种房子,千万别买》);
南宁、桂林(详见《我的家乡还有希望吗?》);
北海(详见《打死不买海景房》);
长崎邮轮游(详见《年薪20万,包吃包住,了解一下?》、《只花1999元,坐世界最顶级邮轮》);
西安(详见《买房就要买南城》);
台州、温州、福州、泉州、厦门(还没来得及写游记哈~);
加上此前就去过的深圳、广州、成都、杭州、南京、武汉、苏州、重庆、天津、青岛、济南、宁波、东莞、无锡、海口、三亚、台北、高雄、台中等城市,中国除西北偏远地区以外的重要城市,我基本都去过了。
明年我计划把剩下的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甘肃、内蒙都走一走,另外准备再去次海南,租辆车,顺便文昌、万宁、陵水都转转。
西藏布达拉宫
如果还有时间,中国次一级比较重要的城市,像潮汕地区、徐州、唐山、洛阳,可能也会抽空看下。
不过中国很大,粗颗粒划分,可分为超大城市(北上广深)、(特)大城市、中小城市(镇)、农村、甚至无人区,所以不好意思,标题党了,我没有走遍全中国,只是走遍了中国大城市。
所以以下7点感悟,也只针对中国大城市,希望对大家有启发。
感悟一:中国地区差异非常大,但大城市却越长越像。
中国太大,各地风土人情真的很不一样,但在全球化时代,大城市却越长越像。
省政府或市政府边上往往都会连着巨大的广场绿地、大剧院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科技馆、会展中心或体育场馆。
大量高大上的城市综合体,万达、万象、银泰、凯德、绿地、龙湖、大悦城(000031,股吧)……就在过去这几年,像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在城市中心或各个副中心。
综合体里入驻的品牌,吃喝玩乐几乎都是全国甚至全球连锁品牌,年轻人都喜欢去这些大商场消费玩耍,小而美的地方品牌小店,越来越难生存。
区别只是各地口味不同,在上海几乎天天晚上要排队叫号的创意杭帮菜“绿茶”,开到西安大悦城就乏人问津,隔壁的“长安大排档”却火爆异常,一位难求。
而各种特色旅游街区和古镇,卖的东西也都大同小异,几乎都是义乌批发的,不管走到哪,都能见到长沙臭豆腐、轰炸大鱿鱼、正新大鸡排、成都串串香、马迭尔冰棍、XX老酸奶、上海雪花膏……还有手打银首饰和现采珍珠。
长沙臭豆腐
区别只是,西安卖肉夹馍的店多一点,厦门卖海蛎煎的店多一点,武汉卖热干面的店多一点,仅此而已。
唯一让我感到些许欣慰的,是我发现全国各地人民对“小笼”、“锅贴”、“馄饨”、“扁食”这些常见主食,依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。
正宗川菜馆开到上海,口味也变得不再那么正宗,而老上海馄饨铺开到福建,其实和沙县小吃卖的馄饨拌面也没啥区别,压根不是上海的味道
福建人民感觉很亲切的上海小馄饨和葱油拌面,上海只有在“福建馄饨王”才能吃到
还有更加“明目张胆”的混搭穿越。
比如店面挂着港式点心铺的招牌,实际上店里同时还在卖天津煎饼果子、北京烤鸭卷、长沙大香肠、潼关肉夹馍和泉州土笋冻……
但有一点,全国出奇一致:就是当代中国人变得越来越重口味,尤其喜欢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不管走到哪里,重庆麻辣火锅和成都串串香都是最受欢迎的餐饮品类,和今天中国人整体呈现出的生活节奏快、内心欲望大,心态偏浮躁的状态非常相符。
无辣不欢
像我这种有点包子米饭青菜豆腐吃就很满足的低欲男,在吃的问题上还真挺头痛的……
哪怕是我最喜欢逛的博物院,也统一周一休假,里面的展品陈列思路,基本也都是按历史朝代划分。以至于看到后来,我不但产生了审美疲劳,甚至产生了时空穿越感——有些展品真的很像,我前脚河南省博看过,后脚又在广西民博看过,紧接着又在陕博看到了
从大历史角度看,中国的发展史就是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,不只是书同文、车同轨,全国地方听中央,到了现代社会,更因为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的高度发达,全国各地互相影响交融,使得大城市居民逐渐形成了越来越相似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。
感悟二:大城市人口流动非常频繁,普通话普及度很高。
民航、高速,特别是高铁网络的全国铺开,使得人口流动变得史无前例方便,跨城甚至跨省婚姻遍地都是,在沿海地区,连跨国婚姻也很常见。
遍布神州大地的高铁网络
哪怕在流动性相对较弱的西部地区,成都、重庆、西安的人口结构也明显比10年前复杂多了,一个公司里的人往往来自天南海北,为了方便交流,越来越多人在社会上习惯用普通话交流,回家后,如果另一半听不懂自己家乡话,往往还是只能用普通话交流,久而久之,下一代就越来越丧失了方言交流能力……
这也意味着,本土方言的传承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。
中国大的方言区分7块,从黑龙江到湖北再到云南,说的都是北方方言(官话)的各种变种,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差异没那么大,多少能听懂些,但另外6大方言,基本都是“鸟语”,不专门学习,几乎完全听不懂。
7大方言分布区
其中吴方言区大城市的方言传承度,最差。
一是吴方言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,二十年前就已经有大量外来人口流入,交流中不得不广泛使用普通话,二是吴方言区的地方政府普遍比较“开明”,和当年经济起飞时期的台湾一样,反复给中小学生灌输“以讲国语(普通话)为荣,讲方言为耻”的观念,久而久之,从80后、90后再到00后,10后,能熟练掌握方言的年轻人一代比一代少。
闽方言区大城市(福州、厦门)的方言传承度也比较差,原因也类似。
广东虽然经济也很发达,流动性也很高,但粤语背靠强势的香港文化,加上早年海外华人华侨中,粤语影响力比普通话还高,所以长期以来,讲粤方言非但不会让人产生自卑感,反而有种傲娇感。
即使如此,这些年以外来人口最集中的深圳、东莞为代表,本地年轻人会讲纯正方言的比例也越来越低,满大街都是普通话。要知道,40年前的深圳,可是一半人讲粤语,一半人讲客家话的。
比如我要打个滴滴或叫个外卖,司机可能来自湖南、河南甚至辽宁,你说粤语人家听不懂,还要切换,徒增沟通成本,还不如统一说普通话了。
所以对于今天的深圳人来说,普通话就是最地道的本土方言了。
而在北方方言区内,我也感觉到,像郑州、合肥、青岛这种大城市里的年轻人,日常生活中讲方言的比例也在不断下滑,四川那边的西南官话算是相对比较坚挺的,莫非是因为四川话的调调比较好听?
虽然全球化浪潮下,地方语言文化的日渐衰弱是大势所趋,但从保存人类文化多样性角度看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说本土方言,也很让人唏嘘。
感悟三: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,南北方差距正在拉大。
中国真是地大物博,不但方言的地域差异很大,经济的地域差异更大。
人类进入近现代海洋文明后,沿海地区最容易和外来先进文明产生交流,所以世界各国都是沿海比内陆更发达,无一例外。
所以中国东部比西部发达,一点不稀奇,命中注定的。
虽然这几年在中国经济增速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,不少西部省区GDP增速依然很猛,但那是因为底子薄,基数低。就像90年代上海GDP每年增长10%+很轻松,但绝对值也就几百亿,现在要增长5%就很不容易了,毕竟绝对值也有几千亿。
相对而言,更值得关注的,是南北方差距不断拉大。
2018年,中国GDPTOP30的大城市中,南方19座,北方11座, 南北比例接近2:1。
看TOP20,南方15座,北方5座,3:1。
看TOP10,北方就只剩下京津,南北比例进一步拉大到5:1。
如果以最标准的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-淮河为界,去掉青藏高原和新疆,中国南方和北方无论面积还是人口,都差不多,要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平原面积,北方还比南方大,但为什么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呢?
我觉得还是地理决定论在起作用。
华夏文明虽然发源于北方黄河流域,但因为中原是一整块完整大平原,和平年代土地承载力很高,人口众多,一旦打仗,也特别适合大军团作战,难免死伤惨重,遍地尸骨,所以历史上北方一有大动乱,人就拼命往南逃,经济中心就南移一次。
从三国时代东吴对南方的经营开发开始,一直到宋室南渡,最终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,随后元明清三代七八百年,政治中心都在北方,经济却长期仰仗南方,京杭大运河就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。
这也养成了南方人,至少是江浙闽粤等沿海地区的南方人,经商头脑比北方人更发达,更容易灵活变通。
在计划经济时代,一切按指令办事,南北差距并不明显,尤其是东北继承了日据时期大量工业遗产,加上本身石油煤铁等天然资源丰富,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指导下,东北经济表现反而更好。
日渐衰败的东北老工业基地
然而改革开放后,变成了思路更活,也更靠近港澳台的南方率先发力,一时形成“孔雀东南飞”的景象,此后南方就一直比北方发展更快。
但最近这些年问题变得更严重了,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三。
一是北京吸血效应太强。
中央集权制国家,本身中央政府对经济就有很强的管控力和影响力,尤其是最近这些年一直turn left,北京的政治影响力就特别容易在各个层面上变现,导致各种资源都拼命往北京挤,前两年北京实际人口就已超越上海,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。
北京夜景
但北京的一城独大,直接导致天津河北资源受到严重挤压,往大里说,整个北方多少都受到挤压。
二是经济增长进入瓶颈期,马太效应愈加显著。
深圳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深圳,并不是深圳人天生勤劳勇敢又聪明,而是深圳的特殊政策,把全国最勤劳勇敢聪明的人,都吸引过去了,我就认识好几个老一辈上海人,当年竟也南下深圳闯荡。
久而久之,很多北方敢闯敢拼有能力的年轻人,就形成了往东南沿海大城市跑的路径惯性,而留在北方的,相对就比较缺乏闯劲或觉得自己能力不足,更愿意留在老家体制内安稳度日。
这么一来,北方的民营经济就更缺乏人才和社会环境土壤了,结果形成国企一家独大的局面,从西安到哈尔滨,都依然保留了很多计划经济色彩,老百姓(603883,股吧)的意识形态也继续保留着“有本事的人都拼关系往体制内挤,没本事的人才在体制外打拼受苦”的观念,官本位思想还是比较浓厚。
到了最近这几年,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,经济内生活力的差距,就变得越来越明显。
三是北方的生活环境的确不如南方。
首先,北方比南方冷。
秦岭-淮河不仅是中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,南边是湿润区,北边是半湿润区,也是中国冬季零度等温线的分界线,北边的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,普遍结冰,所以能种的蔬菜粮食品种也少,尤其上了年纪后,冬天实在太可怕。
我去东北时,最受不了的不是外面冰天雪地冻死人,而是室内暖气开得热死人!室外零下25度,屋子里零上25度,这温差也太大了……
因为是集中供暖,根本关不掉,所以我进酒店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开窗散热
听说很多东北人在家里直接光着膀子喝酒撸串,这是一种过度补偿效应。
就像我去新加坡、吉隆坡和曼谷的时候,室外超热,但一进商场,冷气开得超强,好像电费不要钱似的,得披一件长袖,否则得着凉
但非要在严寒和酷暑之间二选一,虽然都很不舒服,但人类还是倾向于前者。
《海上钢琴师》中有一句经典台词: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,虚度大好光阴,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,到了夏天又忧虑冬天将至,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,追求一个遥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。
《海上钢琴师》剧照
这说的是欧洲人,特别是北欧人,他们那儿的冬天真的太冷。
换我们这边也一样,所以有点钱的东北宁才会有那么强的执念,一定要去海南,至少是南方买套过冬房。
以前我觉得这是虚荣攀比,去过东北才发现,这是刚需。
其次,北方的空气质量真是不行,一方面是之前发展了太多高污染、高能耗的重工业,河北和山西最明显,这几年搞美丽中国,虽然禁了很多,但北方本身就更靠近蒙古新疆的荒漠戈壁,春天多风沙,秋天则很干燥,污染物不容易散开,空气质量本身就不如南方。
我实地考察下来,无论东北、华北还是西北,几乎所有北方城市的PM2.5,都是让人头痛的问题,站在马路里,经常看出去就是朦朦胧胧的,一公里外的高楼就看不清了。
雾霾天的北京
你说夏天总还可以吧?问题是北方的冬天比南方冷(虽然有暖气),但夏天一点不比南方凉快,北京夏天经常比上海甚至广州还热,我是亲身经历过的。
因为天气冷,人就更喜欢躲在屋子里不动,天气热,满身能量散不掉,人就更愿意出门到处溜达玩乐,所以南方夜生活也比北方更丰富。
南方,特别是岭南地区,晚上10点夜生活才刚刚开始,大排档吃起来,啤酒瓶吹起来,但在北方,夏天一过,10点后马路上就看不到什么人了。
热闹的大排档
人都有希望自己生活过得更舒坦更精致一点的本能,过去限于国家政策、交通条件,特别是自身经济实力不允许,没能力往南方跑,现在条件允许了,有钱的北方人往南方跑,就是一种自然选择,历史的必然。
然而这些人带走的可不只是人,还有钱,北方城市要追上南方,就更难了呢~
这个道理,我之前在《越睡越晚,越住越南》一文里专门讲过,不仅中国,美国过去20年也呈现出人口逐渐南移的趋势,所以我觉得南北差距拉大的情况,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未来还会持续下去。
选择房产投资时,一定要注意这一点。
感悟四:大城市病不断蔓延,地铁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出行手段。
我去过的这些大城市,中心城区几乎都多少存在堵车现象,所以挖地铁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。
除了北上广深已构建起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地铁网络,未来新建的地铁,主要是补充完善的功能,其他城市,这几年都还处于地铁大跃进过程中,不少城市,我早两个月去地铁还没通,晚两个月去就通了。
今天中国已经有30多个城市开通了地铁,未来还会增加到40多个,从目前已获批的地铁规划来看,到2023年底,除了北上广深,成都、武汉、青岛、南京、杭州、天津的地铁总里程都将超过500公里,也就是比今天广州地铁里程还要高。
比如青岛,现在只开通了179公里,未来4年要增加400多公里运营里程,杭州也类似,基本都是把整个城市开膛破肚,发疯似造地铁的节奏。
然而地铁造那么多,未来真有那么多人坐吗?
据官方统计,2018年,全国城市轨交平均单位车公里运营本23.8元,运营收入17.2元,也就是说整体是亏钱的,只有杭州、青岛、深圳、北京4座城市实现收支平衡,连日均客流量超1100万人次的上海也在亏钱。
上海地铁线路图
早在2015年,发改委就发布文件要求,拟建地铁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.7万人次。但最新数据显示,昆明、宁波、厦门、东莞、贵阳、乌鲁木齐这6座城市的地铁客运强度都在0.7以下。
这几条地铁,除了乌鲁木齐,其他我都坐过,目测下来,的确客流不足。
就拿我最熟悉的宁波来说,一是宁波现在只有两条地铁,没有形成网格化布局,能触及到的潜在乘客有限,二是宁波市区面积本身不是特别大,交通也远不如杭州那么拥堵,市区通勤,公交车就很方便了,市民对地铁出行的依赖度并不高。
归根到底,还是得有人。
城市吸引不了足够多的外来人口,地铁造再多也只是浪费资源。对于人口持续流入型城市,“买房就买地铁房”的定律未来依然管用,但对于人口流出型城市,有没有地铁反而没那么重要。
感悟五: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在热火朝天兴建新城区。
说到地铁,自然想到了各城市的新城区,都是地铁优先贯通的。
但和地铁一样,这里也有一个大大的问题:那么多新城区,未来真有那么多人来住吗?
上个月楼市出了个爆炸性新闻,成都最寄予厚望,也是限购最严格的天府新区,居然也打着人才引进,解决园区企业员工住房问题的口号,偷偷放松限购了。
成都天府新区效果图
这可是成都,二线城市佼佼者,西部领头羊啊!
它家的头号新区,都Hold不住了……
这也是我最近一两年为什么一直对新区持谨慎保留态度,因为实在太多太烂了,而中国已明明白白进入老龄化社会,未来哪有那么多韭菜填满那么多新区呢?尤其是那些和主城区隔开八只脚,中间都是农田的新区,更危险。
所以我多次说过,像临港新城,滨海新区,杭州湾新区,沈北新区、西咸新区、兰州新区……统统不看好,甚至连南昌九龙湖新区这种离市区不算太远的,我也非常担忧。
印象中,过去10多年,可圈可点的二线城市新区案例,可能要属郑东新区和苏州园区了。
郑东新区
两者共同特点是:开发早,起点高,建设速度快,离主城区也很近,现在已经和老城区完全合为一体,未来就是这座城市新的中心,没毛病。
出于投资安全考虑,买房能买配套成熟,设施完善的主城区,建议就别轻易买到新城区,特别是眼下还是个大工地的新区。
感悟六:城市间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。
生活压力大,那么多穷人不生孩子,那么多中产不生二胎,富人有能力多生但人口总量又太少……
未来注定房多人少,说到底,还是葛大爷当年的预言神准:21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!
折腾半天,最后发现,还是抢人最靠谱
盖高楼挖地铁最容易,砸钱就行,但要改善营商环境,形成高新产业集聚效应,吸引人才真的愿意长期定居在此,生根发芽,绝非易事。
目前就我目力所见,成都、武汉、长沙、郑州、合肥这些中西部城市,这几年做得相对比较好,但即使如此,真正的高精尖人才,愿意回流中西部城市的,还是少之又少。
无论是网红城市成都、武汉、西安,还是我一直鼓吹的“北方明珠”郑州,只是所在区域的佼佼者,但和东部沿海大城市相比——别说和上海比,就是和杭州比,无论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还是当地人的思想观念,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。
城市间未来的抢人大战,我估计会愈演愈烈。
抢不到人的城市,随着马太效应越来越强,注定早晚凉凉。
感悟七:老百姓最关心两个问题:房子和孩子。
我在走访的不少城市都会私下请10来位会员吃一顿家宴,目的是关起门来敞开聊,各种敏感话题都能说,我也能了解他们心中最关心的问题。
答案是,北到沈阳,南到南宁,大家最关心的,还是房子和孩子教育问题,合二为一,最热的就是学区房问题了
中国这一轮轰轰烈烈的教改,引起了很大争议。
因为很多鸡娃父母觉得这么做对他们的孩子很不公平,凭什么我的孩子那么努力,却也要和那些“差生”一起摇号抽签,靠运气决定命运呢?
我作为佛系老爸,倒是觉得这种强制一刀切的行政命令,反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。
左派有缺点,就是容易形成大锅饭效应,养着一屋子懒人,最后一起受穷。
但左派也有优点,不会让族群日渐分化到矛盾完全无法调和,从而引发社会动荡,最后不管屌丝、中产还是土豪,所有人利益全部受损。
苏东剧变后的20多年间,全世界都太右了,看看今天的各种乱象,从巴西到阿根廷,从智力到玻利维亚,从伊朗到土耳其,从法国到英国……这种“各凭本事去赚钱,其他一概不用管”的经济增长模式,已经摇摇欲坠。
底层人民,还真会为了地铁票或油价涨个几毛钱,就炸了!
中国现行的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异常鲜明的制度,至少在教改思路上,我是支持的。
政府实际上在对抗的,就是我在上个月被删的那篇《中国,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》(后台回复“中国”,可以提取阉割洁净版)里说的: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传统意识形态积累下来的国民性格。
房子、孩子、再加上眼下的就业和未来的医疗养老问题,太多社会经济问题纠缠在一块儿,剪不断,理还乱,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……
仔细想想,咱们这个饱经风霜的老国家,能一瘸一拐,踉踉跄跄,一路走到今天,真的很不容易呢~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力哥理财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