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已授权

注册

“一年前,我月薪两万被人叫老总,如今35岁在美团送外卖”

2019-08-10 14:03:12 和讯名家 

  虎扑老哥在帖子里的原话是“35岁的老男人,没啥特别技能,在职场上,绝对是狗不理的类别,不可回收的垃圾。”这句话其实更应该这么说:没啥特别技能的人,早晚在职场上都是狗不理,和多少岁没有因果联系。

  文|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:思小妞

  · · ·

  1.

  / 35+的年龄,职场上的“狗不理” /

  在虎扑上看到一个热帖,

  这位老哥,一年前还被人叫着X总、拿过省委宣传部发的“先进工作者”荣誉、某司“亚太地区社会化媒体传播金奖”、两万月薪,结果碰上了公司倒闭,自己失业。老哥每天狂投简历,找遍所谓的人脉关系,最后无路可走,只能去送外卖。如今当骑手一年,也算是美团的一个老骑士了。老哥晒出了工资单:

  跑得勤快点,基本能月入过万。老哥感叹,要说自己没脑子吧,时隔十年再次公考,考前一星期做了几套真题,还是轻松考了第一(只是因为提前生了二胎,超生政审过不去),智商应该没啥问题。要说自己没点才华吧,文笔也还算过得去。自己在公司就做过文案,甲方爸爸满意;业余时间也在虎扑发过多个几十万百万点击的热帖、受多个大媒体转载,为流量做过贡献。也算文笔不差。可这些智商和文笔在找工作时都没用上,最后还是托这两年每天慢跑、跑半马的福,有了个好身体,才能在35岁这样的高龄找到这份送外卖的工作,扛下来。从公司老总到外卖老哥,作者感叹:35岁的老男人,没啥特别技能,在职场上,绝对是“狗不理”的类别,不可回收的垃圾。此贴一出,得到了55万+的浏览、2300多个回复(恭喜老哥再次为虎扑流量做贡献),我一一浏览下去,发现中年职场人叫惨的不少。中年人,家里有娃要养,不敢随便动、不能随心选,因为稍微一随便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:

  有中年创业者堵上“身家性命”,咬牙坚持的:

  也有人说,35+遭遇职场淘汰正常,毕竟大把后浪等着拍你呢:

  再联想到近期思科上海部门大裁员,之前的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一锅端,京东、腾讯、阿里、滴滴、有赞接二连三大换血,甚至头部公司直接劝退35岁以上的工程师……35+的中年人,职场生涯看上去惨相丛生、哀鸿遍野。

  2.

  / “高龄”=劣势? /

  如果你问我:35+的人,职场生涯有多惨?我会说:不好过,但没你想的、也没有一些贩卖焦虑的文章里说的那么惨。当然,我们也不盲目乐观,作为35+的职场中年人,首先要承认几个事实:

  第一,35岁在职场上不是个坎儿,但绝对是供求两方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。

  从22岁、25岁入职算起,到35岁也有十年工龄了。年轻时,你可以说自己是新人,钱少点、做一线工作没问题,这是历练、攒经验,但35岁再这么给自己喊话,有点自欺欺人。所以,无论是在原单位还是跳槽,头衔和待遇都期望往上走是必然的。自己要求待遇高。

  从用人单位考虑,他们希望中年人的能岗、年岗匹配,具体来说就是:业务水平一流、玩得转人际关系、平时能挑大梁、关键时刻还能力挽狂澜。总之,多出活、少惹事、别犯错。

  可这两方是有认知冲突的。比如,我朋友考虑到外企大公司的“天花板”,在36岁的“高龄”,从销售副总的位置跳去一家民企做销售总监,待遇持平,但权限比之前的公司大了很多。朋友希望能借此地搏一搏,立下汗马功劳成为骨干后,方便以后养老。新东家希望借由她的人脉、经验去组建一支销售精英队伍,把公司的产品销量翻翻。各有盘算吧。朋友呢,确实也挺有干劲,但新平台毕竟不如之前,能招来的干将很少;而且和其他部门的融合、合作也较之前不同,毕竟两种类型的企业、两种办事路子,朋友在外企十年,难以适应。一年后,销量提升不大,老总不开心了,觉得给你开了那么高薪资、权限也放了,你还搞不定,到底行不行?朋友也不爽,你的薪资只是和我之前的持平,算什么高薪?我在你这里也是玩命干,但奈何你自己平台有限,“乱七八糟”的事儿又多,想把产品销量搞上去不能只动销售部门啊,产品、质检、市场等其他部门的合作、支持和改变也要跟上才行啊。销量没上去不能只让我一人背锅吧。最后不欢而散。35岁在大部分行业都算“高龄”,用人单位盯着年龄,是想看看这个数字背后究竟有几斤几两、值不值得我出价。新人看潜力、“老人”看能力,而“能力”意味着用人单位的盘算更多、押注更大。

  第二,“老人儿”优势比新人多、但劣势也比新人多。

  “老人儿”在工作上的优势——经验、人情、资源、职业化程度——这些都是看得见的,但“老人儿”的劣势确实也是一抓一大把,比如,有家有娃不能只生不管、三高渐长、精力下降、对新事物有免疫、受控难(没新人好管)……这些在雇佣单位看来都是显著存在的。35岁再有本事的人,挪地方也不可能只盯着自己的优势看了,毕竟不再是白纸一张,有了底色也就等于有了从好坏两方面被他人评价的空间。

  第三,行业性质决定年龄究竟是坎儿还是台阶。

  我认识一位在高校做科研的教授,有次他聊起来自己的研究方向,说了句“我研究这个领域也才15年而已,还很浅。”教授不是谦虚,而是真的认为和身边的前辈们相比,自己还是个“小学生”,前辈们可是四五十年终其一生只死磕一个问题。有时候,行业属性决定了你的年龄是优势还是劣势。像科研工作者、医生、教师等这样的职业,都喜欢“老人儿”。建筑行业里有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:所谓的建筑大师,就是你要是能工作到你的老同行都死掉,就成了大师了。

  可见“高龄”未必全然是劣势,也得分三六九行。就连混互联网、咨询公司这种快节奏、高淘汰率、员工偏年轻化的行业,随然网上都传35岁就坐等被裁或者找不到下家了,也是危言耸听、以偏概全了。

  ▲朋友圈里的程序员朋友对“高龄”的认可

  ▲朋友圈里混过咨询行业和BAT的朋友对“高龄”的认可

  靠真本事吃饭的大佬们,在不同行业的游戏规则里,也是需要点沧桑来打底的。

  3.

  / 一手自我认识、一手业务技能,

  两手都要抓才行 /

  分析至此,可见评价35岁职场人的前途时,盲目乐观和盲目消极都是有问题的。不能用个案代表全盘,也不能用某个行业去代表所有。我们每个人面对职场就和面对自己曾经的青春一样:谁的青春不迷茫、几零后的职场不揪心啊!

  混迹职场的中年人,多数人既不是神勇的铁金刚、也没沦落到过江的泥菩萨。那些轨迹走得好看的、相对四平八稳的,无非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做得到位。——宏观层面上:看行业风向、提前/尽早转型十年前,我第一份工作的mentor是从相机制造行业转来做快消行业的运营的。我问他为什么转行,毕竟之前也在那家日企大公司做的很好了,何苦还要花几年时间在一个新领域重新来过。他说,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身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、部门也许久不招新人,招新人也得等“老人儿”走一位才能招一位时,他就觉得这个行业不太妙了,还是早点抽身转型的好。看行业报道、媒体的宣传、招聘广告的发布频率、看薪资的涨幅、看周围新老面孔的变动比例,基本上你能判断这个行业是不是到了夕阳。——微观层面:1. 想办法让自己的优势绝对大于劣势。前面说了,35岁这个数字不是坎儿,但背后代表的东西用人单位会仔细评估。有评估就会有风险,为了把风险降低,那就需要在优势上做足功课,让优势绝对大于劣势。照世俗偏见的看法,中年女性是不适合担任领导岗位的,但我极其佩服的一位前辈,30岁前在一家私企稳扎稳打干了好多年,积累了漂亮的KPI、过硬的能力,30岁之前把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都搞定(当时还没有开放二胎政策)。产假回来在老地方又干了一年,抓业绩、培养接班人,最后顺利交接跳去了业内的大公司。凭借着之前的职业素养加上大公司更完善的培训体系,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名字就被高层记住了、直接升迁。筹谋布局良久、然后用迅猛的速度化解了自己年龄和性别上的“劣势”,真是让人佩服。“高龄”不是劣势,但想提早养老的高龄在职场上一定是最先被割的那一茬儿。

  说到底,技能硬不硬、业务夯不夯才是王道。2.  有比较正确的自我认识。有句鸡汤叫“选择比努力更重要”,容我接一句:认清自己比选择更重要。职业上走得四平八稳的那些中年人贵在有自知之明。我家不少表亲在体制内工作,公务员、国企的都有,那种网上常见的“辞掉干了N年的体制内的工作,30岁打算当北漂、沪漂”的“惊人壮举”绝对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。他们不会抱怨自己的工作么?当然没少抱怨,但他们更清楚自己现在走得这条路是最好的选择。没有惊喜但有安稳、没有加班奋斗的“快感”但有论资排辈的靠谱、没有发大财的机会(话说有几个人有啊!)但有早早退休逍遥度日的红火日子。有人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生活,但对有些人来说,能够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就是安好和晴天。
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金融八卦女频道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(责任编辑:王治强 HF013)
看全文
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
提 交还可输入500

最新评论

查看剩下100条评论

热门新闻排行榜

推荐阅读

   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

    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